道歷4721年 甲辰年 月日
《经验麻科》

《经验麻科》

作者:沈望桥

状态: 开始阅读 直达底部

类别:中华医藏-疡疹痧痘肿毒篇

状态:连载中

最后更新:2023-12-27 20:33:04

嘉庆道光年间,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写了《经验麻科》一书,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。由于该书经验确切,药效显著,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,秘不示人。麻痘即麻疹和天花,是两种急性传染病。清朝时儿童一旦患上这两种病,往往造成死亡。如何诊治麻痘在当时医学界也处于摸索中。可是光绪年间沈望桥的麻科秘本《沈氏麻科》即在台州广为流传,挽救了不少生命,这得感谢天台赵云龙和黄岩管铭生。赵云龙,字廷海,号兰亭,天台县城人,生于嘉庆十年(1805年),光绪六年(1881年)在黄岩行医时以76岁高龄参加山林救火,不幸身亡,名载《中国名医录》。说到赵云龙从医,还得从另一件不幸的事情说起。道光八年,赵云龙的幼子患天花夭折,这对24岁的永昌丝店老板来说,无疑是极大的打击。他决心学医,以免类似悲剧重演。在好友曹抡选的资助下,赵云龙踏上了去湖北学习牛痘苗防治天花医术的道路。由于没有从医经验,牛痘疫苗从武汉带到天台已经失效,但赵云龙没有放弃,再次动身去湖北引种,如此来来去去,往返了四次,最后终于成功。道光末年赵云龙来到杭州行医。当时用牛痘疫苗防治天花医术是从国外引进的,技术先进,疗效显著,赵云龙很快名噪杭城,求医者接踵而来,二十年间接种者达十万余人次。同治五年(1866年),赵云龙为宁波知府儿子接种,获准在宁波府衙旁设立牛痘局,定期为患者接种。同时他将临床经验辑成方诀,刊印传播。

行医中,赵云龙身感麻疹对儿童的危害,又苦于无良方为患者诊治。于是他四处打听麻疹秘方及医书。当他听到安徽太平县沈望桥著有<经验麻科>医书,便设法找到藏书者,但藏者往往说没有此书。赵云龙并不气馁,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后,终于有一位原意重金出让此书手抄本。他兴奋地将此书包好,返回台州。可是,一位朋友向他借去抄录,竞把书丢了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赵云龙多方寻求,又购得一本。他想尽快刻版刊印,免得节外生枝。由于资金紧张,他来到黄岩找到乐善好施的管铭生。望着父亲生前好友急切的样子,管铭生想起父亲在世时与赵云龙编刻善书,藏板于家,任人刷印的事来。他爽快答应赵云龙的请求。两人仔细参校全书后,决定将书名改为《沈氏麻科》,以纪念沈望桥的功劳。

光绪二年(1876年)春季,《沈氏麻科》书版雕刻完成,管铭生自己为此书刊印经过写了一篇序文,并印行了560部分赠知名人士,其中三品衔蓝翎管作谋100部,五品衔蓝翎管定熏40部,黄岩武举管翰元60部,黄岩举人蔡燕綦20部。管铭生自留200部,用于赠送亲友及知名医家。之后,他又请举人蔡燕綦为《沈氏麻科》再写了一篇序文,并用手写体上版。不久,他将书版送给赵云龙,由其自行印刷传播。

赵云龙刷印了多少本《沈氏麻科》无从考证,但从收藏到的光绪二年的两种版本看,仅有管铭生序的版本字体清朗,开本宽大,书后有印送详细清单,应是管铭生在黄岩第一次刷印的版本。而有蔡燕綦、管铭生两人序的版本开本稍小,应是赵云龙在天台刷印的。从两书的版式和字体看,两者刷印的时间相距很近。下面谈到的民国年间的两个版本也都是两篇序的版本,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单篇序的版本是最早的版本。

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天台县城麻疹大发,几乎遍及全城。医家徐伯謇听说城内赵德辅家两个女儿感染麻疹,自有良方能保安全,遂登门拜访。赵德辅拿出祖父赵云龙辑的《沈氏麻科》,令徐伯謇大为惊喜。赵德辅还出示了在家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书板给徐伯謇看。可惜书板已开裂虫蛀,残缺不全,不能再刷印成书了。

徐伯謇拿到《沈氏麻科》后,粗粗翻阅了一下,凭着多年行医的经验,认定此书十分难得。于是他与县城各位医家商量集资刊印此书。于由重新雕板需要较长时间,费用也较高,他们决定抄写全书再石印出版。

在陈厥文、张庆余、许吉波、朱最欢等人的共同支持下,他们请了城内书法高手抄写全书。徐伯謇自己写了一篇序文附在书后,交给县城丽美石印社印刷。当年夏天,100部用宣纸石印的手写体<沈氏麻科>印成。徐伯謇迅速将它们分送给各位从医者手中,让这部医书早日发挥作用。

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路桥王天成将“沈氏麻科”与“麻科至宝”合编成一册石印出版。这是目前发现的最迟的《沈氏麻科》版本了。

1949年解放后,台州麻疹发病仍常年不断。有关资料表明,黄岩1956年发病12633例,死亡148人,1959年发病26628例,死亡301人,直到1968年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,麻疹大流行才得以控制,但局部地区麻疹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有发生。可见《沈氏麻科》在清末民国期间对台州防治麻疹起到何其重要作用。


本网站 (SDSF.ORG.CN)主要为个人学术博客欢迎捐助,捐助者请提供姓名至 4387567@QQ.COM 或 QQ:4387567.留言以表感谢。
简介:

嘉庆道光年间,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写了《经验麻科》一书,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。由于该书经验确切,药效显著,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,秘不示人。麻痘即麻疹和天花,是两种急性传染病。清朝时儿童一旦患上这两种病,往往造成死亡。如何诊治麻痘在当时医学界也处于摸索中。可是光绪年间沈望桥的麻科秘本《沈氏麻科》即在台州广为流传,挽救了不少生命,这得感谢天台赵云龙和黄岩管铭生。赵云龙,字廷海,号兰亭,天台县城人,生于嘉庆十年(1805年),光绪六年(1881年)在黄岩行医时以76岁高龄参加山林救火,不幸身亡,名载《中国名医录》。说到赵云龙从医,还得从另一件不幸的事情说起。道光八年,赵云龙的幼子患天花夭折,这对24岁的永昌丝店老板来说,无疑是极大的打击。他决心学医,以免类似悲剧重演。在好友曹抡选的资助下,赵云龙踏上了去湖北学习牛痘苗防治天花医术的道路。由于没有从医经验,牛痘疫苗从武汉带到天台已经失效,但赵云龙没有放弃,再次动身去湖北引种,如此来来去去,往返了四次,最后终于成功。道光末年赵云龙来到杭州行医。当时用牛痘疫苗防治天花医术是从国外引进的,技术先进,疗效显著,赵云龙很快名噪杭城,求医者接踵而来,二十年间接种者达十万余人次。同治五年(1866年),赵云龙为宁波知府儿子接种,获准在宁波府衙旁设立牛痘局,定期为患者接种。同时他将临床经验辑成方诀,刊印传播。

行医中,赵云龙身感麻疹对儿童的危害,又苦于无良方为患者诊治。于是他四处打听麻疹秘方及医书。当他听到安徽太平县沈望桥著有<经验麻科>医书,便设法找到藏书者,但藏者往往说没有此书。赵云龙并不气馁,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后,终于有一位原意重金出让此书手抄本。他兴奋地将此书包好,返回台州。可是,一位朋友向他借去抄录,竞把书丢了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赵云龙多方寻求,又购得一本。他想尽快刻版刊印,免得节外生枝。由于资金紧张,他来到黄岩找到乐善好施的管铭生。望着父亲生前好友急切的样子,管铭生想起父亲在世时与赵云龙编刻善书,藏板于家,任人刷印的事来。他爽快答应赵云龙的请求。两人仔细参校全书后,决定将书名改为《沈氏麻科》,以纪念沈望桥的功劳。

光绪二年(1876年)春季,《沈氏麻科》书版雕刻完成,管铭生自己为此书刊印经过写了一篇序文,并印行了560部分赠知名人士,其中三品衔蓝翎管作谋100部,五品衔蓝翎管定熏40部,黄岩武举管翰元60部,黄岩举人蔡燕綦20部。管铭生自留200部,用于赠送亲友及知名医家。之后,他又请举人蔡燕綦为《沈氏麻科》再写了一篇序文,并用手写体上版。不久,他将书版送给赵云龙,由其自行印刷传播。

赵云龙刷印了多少本《沈氏麻科》无从考证,但从收藏到的光绪二年的两种版本看,仅有管铭生序的版本字体清朗,开本宽大,书后有印送详细清单,应是管铭生在黄岩第一次刷印的版本。而有蔡燕綦、管铭生两人序的版本开本稍小,应是赵云龙在天台刷印的。从两书的版式和字体看,两者刷印的时间相距很近。下面谈到的民国年间的两个版本也都是两篇序的版本,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单篇序的版本是最早的版本。

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天台县城麻疹大发,几乎遍及全城。医家徐伯謇听说城内赵德辅家两个女儿感染麻疹,自有良方能保安全,遂登门拜访。赵德辅拿出祖父赵云龙辑的《沈氏麻科》,令徐伯謇大为惊喜。赵德辅还出示了在家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书板给徐伯謇看。可惜书板已开裂虫蛀,残缺不全,不能再刷印成书了。

徐伯謇拿到《沈氏麻科》后,粗粗翻阅了一下,凭着多年行医的经验,认定此书十分难得。于是他与县城各位医家商量集资刊印此书。于由重新雕板需要较长时间,费用也较高,他们决定抄写全书再石印出版。

在陈厥文、张庆余、许吉波、朱最欢等人的共同支持下,他们请了城内书法高手抄写全书。徐伯謇自己写了一篇序文附在书后,交给县城丽美石印社印刷。当年夏天,100部用宣纸石印的手写体<沈氏麻科>印成。徐伯謇迅速将它们分送给各位从医者手中,让这部医书早日发挥作用。

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路桥王天成将“沈氏麻科”与“麻科至宝”合编成一册石印出版。这是目前发现的最迟的《沈氏麻科》版本了。

1949年解放后,台州麻疹发病仍常年不断。有关资料表明,黄岩1956年发病12633例,死亡148人,1959年发病26628例,死亡301人,直到1968年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,麻疹大流行才得以控制,但局部地区麻疹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有发生。可见《沈氏麻科》在清末民国期间对台州防治麻疹起到何其重要作用。


本网站 (SDSF.ORG.CN)主要为个人学术博客欢迎捐助,捐助者请提供姓名至 4387567@QQ.COM 或 QQ:4387567.留言以表感谢。

《《经验麻科》》正文

推荐: 《专治麻痧初编》 《种痘心法要旨》 《疫疹一得》 《疡科心得集》
老用户及新注册会员可申请免费会员码,请联系站长微信免费获取
扫一扫 返回顶部
↑手机版↑